小程序你不得不了解的:“创业电商如何通过征服消费者拿下市场”

2017-12-04 阿里代运营-国际站代运营-佛山代运营公司-泰斯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[ 原创 ]

在用户需求趋向个性化、精细化的当下,电商创业的服务和销售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,依旧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。            电商创业者若想脱离困境,必须将思维习惯从B端语境转化为以C端为思考起点。即,将电商视为单纯购物工具的想法已经不合时宜,更多的需要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,在产品设计中纳入用户使用场景。

 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篇《2017电商创业生存指南》,解析创业电商如何通过征服消费者拿下市场。

      2017年年底,电商创业成了一个问题:

 

首先大体量的电商平台们已经完成了消费者教育过程,用户习惯、用户心理预期、乃至用户的利益相关都牢牢地与这些平台绑定在一起,留给后来者只剩下了似是而非的话题痒点,投身其中的性价比十分有限。

其次“散户”们也很难跟上业界大佬们的节奏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马云刚刚抛出新零售概念,紧接着无人超市、无人货架等项目就开始密集入场。

还想的起来上一个电商风口是什么吗?垂直电商,残酷到根本不给你沉淀的机会。

所以在这个节点设定下讨论电商创业大部分人会出戏:这都21世纪的第17年了,咱们还是来谈谈知识付费什么的吧。

       但与此同时,也该意识到:目前的电商领域并没有形成完美的格局,用户需求随时在变,更个人与精细化,没有发展同步的服务和销售进行支撑,整个行业依旧处于创业危机倒逼入局者自我修复的粗放式发展阶段,也就是“用户越来越精,电商行业越大越慢”

     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,或许我们应该将视线从行业内转移出来


非用户主导”的电商行业

       人们并不是抛弃了“电商”, 但发展规律让有些事在所难免

    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、网购行为的轻量化,不再需要消耗更多学习成本和操作成本的行为,也必然留不住人们的注意力。

      即便已经如此“亲民”,但电商从诞生伊始就不是一个“用户主导”的市场, 在原教旨主义的电商架构里,用户需要不断地付出成本去学习电商平台制定的规则,而电商平台更多的出发点在于“洞察”到传统市场中所出现的不足,希望通过产品形态或交易规则的变化来加以矫正,并花一定的精力投入到市场教育过程中。这种主观探索-被动等待的模式,好处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,高效地完成创业者的那些设想,能够快速地投入到市场运行的实战中。

      总而言之,现在的电商创业者也好,案例包装也好,无一例外地都将关键词聚焦在了怎么卖?卖什么?卖多少价钱合适

 

作为电商闭环的另一个参与主体,用户,却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失声了

 

怎么应对用户的想法

      “雪崩时,没有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热点时评中常见的这句话。

      跳出固有语境,它也可以借鉴到电商行业中:用户端最重要的几个变量,如刚需、情绪、心理预期、购买力等等,其变化不会独立作用于电商领域,而是会同步出现在其他行业的调整策略中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不知道现在的用户在想什么,就去看看现在的用户捧红了什么


类推,我们可以在如今的风口行业中,提炼到很多可以作用到电商行业的养分:

共享经济:通过均摊、碎片化租赁等形式降低对个人而言较高的(消费、制造、参与)门槛;

群媒体:兴趣、调性、利益相关是保持用户粘性的最好内核;

-短视频:快速表达核心价值、尽可能缩短理解路径;

智能家居:交互反馈是人类在社会性趋势下的必然本能;

在目前的主流电商平台的产品结构中,很多设计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种思路。


      例如京东和淘宝产品内的内容社区并不仅仅针对入驻商家开放,还邀请了大量垂直领域的自媒体人进行内容的日常分发,从而通过兴趣社区的方式增加消费行为可能出现的场景。

      另一个更具体的模板来自网易考拉。在电商模式的建立上,他们参考了Costco垂直特定消费人群,将主要资源集中在精选、高品质和会员三个维度上。

      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,通过运营方的主动筛选维持平台调性,也尽可能地缩略购买行为路径,将很多重要有价值的商品快速传递给用户。

 

如何行动

      刘强东说的有道理,零售并没有什么新旧之分:除了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同,从业者们依旧是追求成本、效率、体验这些商业本质上的东西,是脱离时代背景也能够成立的逻辑。

    “新零售”的套路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所谓的“新媒体”:无论是广播、电视、报纸杂志,还是如今的微博、微信、XX号,完成传播的媒体属性并没有改变,新不在工具而在传播策略。

互联网上的有些“新”,围观路人一定要警惕。


区别于“新零售”,“新消费”之所以能“新”主要来自于两点:

       首先的一个事实,行业发展状况和市场发展状况很多时候是无法同步的。当行业做出一个改变,市场端则需要在相应受众、行为习惯、配套设施等很多环节进行调整,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成本和运营成本,而这往往是很多创业者所承受不起的。

所以从业者需要脱离B端语境,以C端为起点思考,在电商行业中也就是零售(工具)到消费(用户场景)的差别。

具体到产品端,正如上面分析的网易考拉模式,操作工具并不是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,用户需要做的只有“兴趣选择”。

       其次,消费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群体。就像手机行业通过连续不断的发布会将CPUGPU、图像处理、能效比这些有专业壁垒的名词迅速普及一样,从1999年的8848(不是手机那个)算起,深耕市场18年的电商行业让消费者有了辅助判断的常识积累,从而产生更多精细要求。

      在这样的环境中,用户反馈带来的实际意义是要比很多行业要直观且实用的,理应将主导权主动让渡给市场。

      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,像丁老板的网易考拉们获得了2017年的电商行业难得的生存空间,包括借鉴细分用户群体设计的会员制精选模式、包括区别于传统电商需求(即SKU大面积覆盖以占领入口)的商品交易方式,包括侧重于输出审美、情绪而不是模式的产品侧重点。

     “不是消费者不给电商创业者们机会,是咱们要争气啊”,想要立足的创业电商们拿下市场再也不是“主观探索-被动等待的单向过程,只能走主观服务主动探索的这一条路了。